宜兴零距离

搜索
查看: 3049|回复: 3

4岁前,千万别在孩子睡着后做这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微信图片_20200202170557.jpg
文 | 莲子妈
来源 | 爱莲子

刚刚朋友在电话里哭诉:“这几天我快累死了,儿子太粘,完全不允许我离开他的视线,尤其是睡觉的时候。”

我一惊,咋这样了呢,下意识就问:
“你是不是吼他了?”
“打他了?”
“夫妻吵架了?”

朋友委屈,在电话里怼我:“没吼也没打,夫妻关系也很好,他就突然这样。”

记忆里她家孩子快三岁,活脱脱的人来熟,并且性格开朗,语言表达很流利,自理能力也很强。一下子就这样,真的让人很质疑。

我们就孩子症状回忆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朋友恍然大悟记起事发的前一天,在孩子睡着以后,她接到快递电话,就匆匆出门。

拿着快递回家,遇到好友,两个人就聊了起来。

朋友说:大概聊了大半个小时,一时激动就忘了孩子还独自一人在家睡觉。

待她匆匆忙忙赶回家,一出电梯就听见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微信图片_20200202170602.jpg

打开门,她发现孩子站在门口,一只手抱着小熊玩具,一只手拿着出门要穿的鞋,孩子站在原地拉了一大滩尿。

孩子看到她,伸手就要抱,然后就变成现在的样子,粘人、爱哭闹、发脾气。

其实孩子刚睡醒,记忆比较混沌,他需要妈妈就在身边,或者是“近在眼前”,以确保自己没有被孤立,被好好地爱护着

倘若他无助地发现,该守护他的人不在,要接受自己“被丢下”的事实,他内心就会因恐惧而焦虑并痛苦,下意识认为“妈妈不要我了”。

不知道接下来自己一个人该怎么办?要面临什么处境?随后恐惧就会因为一连串未知而被无限扩大。

在恐惧的支配之下,孩子有了“创伤式”的遭遇,就会紧跟着妈妈,确保自己和妈妈寸步不离。

桃子儿子2岁多的某一天夜晚,牙疼得没法入睡,在哄睡孩子以后,去了附近的诊所。

当时医生正在止疼,孩子奶奶打电话说:孩子醒了,哭得厉害,让赶紧回去。

一个多小时后,桃子打开门看见儿子就守在门边,哭得一抽一抽的。

抱着安抚了很久,他无法再次入睡,双手死死地搂着桃子的脖子,对桃子说:“妈妈,我怕。”

桃子问:“怕什么?”

儿子一下子又带着很重的哭腔说:“怕妈妈走。”

接下来的好几天,孩子变得小心翼翼,玩的时候也不像往常那样专心,一会跑来看看,一会又跑过来看看,确认妈妈在不在,在干什么。

有时候在厕所多呆了会,他都会跑来敲好几次门,或者是守在门边。

现在虽然快五岁了,只要醒来的第一时间,没有看见桃子,或者叫“妈妈”得不到回应,就会失声痛哭。

微信图片_20200202170606.jpg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不在身边的恐惧,是这个年龄阶段无法接纳和承受的事实。

每一个成长中的小孩,内心都潜伏着一个“小怪兽”, 这个“小怪兽”,常常会在孩子找不到妈妈的一瞬间跑出来,撕咬孩子纯净的心灵,让孩子内心蒙上一层阴影。

在精神上被“丢弃”过的孩子,即便是父母给孩子最完美的物质享受,也难弥补孩子内心的空缺。
如果父母长期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精神忽视,还可能扭曲孩子的人格。

心理研究指出:大部分人的伤痛其实是来自童年——在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没有给孩子正面、积极的回应,而是被忽略忽视。

宝宝熟睡后悄悄离开,或是趁孩子不注意时偷偷溜走,这样的分离方式都是不正确的。

中国NLP学院亲子关系专家林文采博士说:
“当宝宝醒来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心理就会产生不适应感。
孩子是无法接受,让其安然入睡的依赖者(妈妈)消失的,倘若这样的现象重复发生,就会致使其产生分离焦虑。
另外,在宝宝不注意时走掉,宝宝会因为没有安全感,造成分离创伤,引发分离焦虑症。”

很多人的童年都有“被丢下”的记忆,有大部分父母会忽略孩子本身的体验感,意识不到自己的这种行为,会伤害孩子大脑,会影响孩子对安全感建立。

但最新的脑科学研究也发现:3岁前,人类大脑会建立一个独一无二,只属于这个人的脑结构,被遗弃的恐惧感也将是大脑的结构之一。

失去安全感的阴影,会跟随孩子一生,很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多来至于小时候的恐惧。

但能时时得到父母正面回应的孩子,内心更易充满安全感,更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社会化功能。

微信图片_20200202170610.jpg

如何化解醒后分离焦虑?
  • 0—1岁,孩子醒后及时分散注意力


孩子睡着后,妈妈要出门拿快递,或者二胎家庭,家里有另外一个孩子需要妈妈接或者送,妈妈需要叮嘱其他人。

在孩子醒来第一时间及时回应孩子,可以陪孩子外出,或者和孩子玩平时喜欢玩的视觉、听觉游戏。

尤其要注意一点:孩子醒来看到的人一定要是孩子平时比较喜欢的人。这样能有效降低、减少孩子,因妈妈“消失”而产生的不适心理。
  • 1—2岁,演练“分离”


一岁以后的孩子,大部分能自由掌控自己的身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鼓励孩子独自玩耍,或者孩子在独自玩耍时,选择静静守护。

尤其提醒职场妈妈,如果早起去上班,离开时需要适当减少和宝宝的肢体接触,不要过度亲昵,放心地让孩子和家里其他人游戏,使孩子心态完全放松。

但要注意,离开家之前,一定要和宝宝打招呼,倘若孩子哭闹,也得愉快地和孩子离开,慢慢培养孩子的“预知”能力。
  • 2—3岁,运用肢体语言告知“再见”和“再见面”的时间


孩子2岁以后,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妈妈离开应该简单和宝宝沟通“再见”,并且告知孩子“我们再见面”的时间及地点,给孩子心理暗示,同时给足孩子心理期待。

尤其注意一点:一定要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出现,让孩子的期待心理得到足够的满足。
  • 3—4岁时,尊重分离的“仪式感”


桃子的儿子女儿都去上学了。

孩子和她有一个仪式:上学分开的时,会在脸颊上亲亲;放学见面时,会来一个大大的拥抱。

刻意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告知孩子,比如:离开亲亲,相遇抱抱。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习惯,并且心里有底,通俗一点,就是刻意给孩子打“预防针”。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分离时千万不能忽略那一句“再见”,对于孩子而言,对成年人的信任,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即使是孩子小,大人也要尊重孩子的感觉,再离开。一旦与宝宝培养出“信任”,越到以后越可以放心地离开,有一劳永逸的快感。
  • 4—5岁,培养兴趣,娱乐心情


游戏是4岁孩子,认识世界和成长自己的主要方式。爸爸妈妈应该在点滴生活中,发现宝宝喜爱的玩具,和假扮的游戏。

这样做的目的是,即便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孩子也能通过玩具和游戏的想象,找到精神寄托。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用一个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对于教育、养育而言,看得见莫得着的父母爱是孩子一生的基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2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2-2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看来我还有好多要改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