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零距离

搜索
查看: 5506|回复: 0

宜兴环保“第一人”走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6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2021年8月24日凌晨3时,“星期天工程师”、“四千四万精神”践行者、宜兴环保产业领路人姜达君先生,在安详中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5岁。
姜达君的亲人们通过不同渠道将这一消息告知环保产业界,业内一片哀悼。
(左二为中年姜达君)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84年发表的《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写道,上世纪80年代初,江苏农民没有把社队企业分掉,而是通过工业保存下了集体经济实体,又借助上海经济技术的辐射和扩散,以乡镇企业为名而继续发展,费孝通将之称为:“苏南模式”。
费孝通先生在论述苏南模式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关键因素,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上海大量科研人员、工程师节假日回到苏州、无锡等地,给苏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一类科研人员、工程师通常又被人们称为“星期天工程师”,他们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原华东建筑设计院给排水工程师姜达君,便是“星期天工程师”大军中的一员。
如今在宜兴,有5000多家环保企业,环保产业集群拥有10万产业从业人员,年产值超过500亿元,这里生产的水处理设备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无锡范围内的环保产业产值则超过了千亿元,单就环保产业集群规模而言,在世界范围内也居于前列。
如果不是姜达君当年一念之间将早期的环保技术和环保信息带到无锡宜兴的高塍镇,那么也许便不会孵化出这么多环保企业,这座城市不会赢得中国环保之乡的声誉,我国唯一以环保为主题的国家级园区环科园也不会落户到此。
PART 1|壹
倔强的年轻人
上世纪50年代,与同龄人相比,姜达君是幸运的,因为他考上了大学,改变了命运。
在1949年以前,中国高等教育中没有独立设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关的基本教学内容设在土木工程专业之中或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专门化方向,孕育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雏形,为我国早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专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从事城市给水排水、建筑给水排水和工业给水排水等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于是,从1952年起我国在各个城市高校设立了第一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高塍村人姜达君幸运地成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名大学生。
1955年,姜达君从原苏州建筑设计学院毕业,顺着当时毕业就分配工作的潮流,他和25名同学一起分配到了西安安装公司,并在那里待了一年的时间。不过从当时分配的情况来看,这次分配并不是给排水专业分配的最佳选择,他们工作的实际内容其实是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
在当时强调工作由学校统一分配的社会环境下,这种尴尬的情况比较常见。
也许是年轻气盛的缘故,姜达君一行26人决定改变这一窘迫的状况,他们谨慎商议之后,决定联名上书至原建工部设计总局,阐明他们所从事工作岗位的性质和其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状况,在信中他们诚恳地希望国家能够重新考虑他们的工作问题。
26个人写联名信并不算一件小事,这在当时算是一种大胆的决定,也是无可奈何的决定,因为此举有可能会引起所在单位的不满,而一旦没有下文的话,他们在工作单位的处境也许会更不如意,其中的风险他们心知肚明。
然而,令这群年轻人颇感意外的是,这封联名上书受到了原建工部的受理,建工部对此非常重视,还特别将他们26人调回北京,继续学习深造,待到有合适的岗位再重新分配。
后来,姜达君与其他6个人,重新分配到位于上海的原华东建筑设计院工作,这样的结果是姜达君梦寐以求的,他在设计院专门设计给排水工艺工程。新的单位、新的岗位让姜达君等人感到如鱼得水,他们在设计院里潜心开展工作。
PART 2|贰
顾家的工程师
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可以说是宜兴人向往的一片热土。近现代以来,如中国近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徐悲鸿、一代紫砂泰斗顾景舟等很多宜兴籍名人都曾在年轻的时候踏足上海,开始了学习、事业的起点。
姜达君此刻感到颇为幸运。
在上海逐渐稳定下来之后,姜达君开始惦记老家的兄弟姐妹们。姜家一家有六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后来过继
君侄儿姜祝明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奶奶每个月都会收到大伯父寄来的钱,这让周围邻居颇为羡慕。起初姜达君月工资是38元钱,留下5元钱的生活费后,剩下的全部寄回家。
生活平平淡淡地过了下去,姜达君的弟弟妹妹们也相继长大成人,到了该帮他们张罗工作的时候。姜达君在设计院负责环保业务,所需的环保设备在全国来说鲜有供应商。而他也注意到家乡高塍镇的集体企业农机厂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可以负担当时一些简单的填料生产工作。
顺着这个思路,脑筋灵活的姜达君觉得可以考虑争取让自己的弟弟们进入农机厂工作,为此他会将上海的环保设备采购订单引荐给高塍农机厂。
于是姜达君在上海和黄洪坤见面了(黄洪坤是农机厂的负责人之一,经常去上海对接科研院所,与姜达君比较熟悉)。姜达君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在黄洪坤促成之下,姜达君如愿以偿。
在上世纪70年代初,姜达君将第一笔环保业务介绍给了高塍农机厂——徐州冷库门项目。这个项目是做保温设备的,主要是一些再生塑料的填料制造。这笔业务给厂里带来了一笔不错的收入。
随后,姜达君每逢星期天便赶回高塍,一来照顾家人,二来指导高塍农机厂的生产工作。
姜达君帮助高塍公社农机厂找到了同在设计院工作、专门研发离子交换柱的胡正。
“星期天工程师”们利用一个个周末,最后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得以开发出我国第一台新型PVC材质的纯水离子交换柱,具有里程碑意义。
PART 3|叁
悲情的创业者
就在姜达君跟高塍农机厂的接触逐渐频繁的时候,高塍村村委委员蒋盘成以及姜达君的表兄弟王盘君等人筹建了另一家集体企业太滆建筑设备厂。
蒋盘成、王盘君看到农机厂的发展,他们深知姜达君在上海掌握着一手的信息和技术,他们找到姜达君求助,随后在1977年,姜达君介绍了四川石油管理局冷却塔等填料业务给蒋盘成和王盘君。
(早期的环保设备)
后来,王盘君也创办了另一家企业——高塍建筑环保设备工业公司(那是另一个动人的创业故事,我们以后再说),在姜达君的帮助下,随后企业组织18名农村高中毕业生到上海勤工俭学,创造了一段艰苦创业的佳话。
上海期间,在姜达君等专业人士指导下,高塍建筑环保设备工业公司学习日本的净化槽技术研制出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随后该设备风靡一时,成为宜兴的标志性产品,为高塍建筑环保设备工业公司发展成为今天的鹏鹞环保(2018年A股上市)奠定了基础。
在这几家成功企业的示范带动下,一股环保之风也在当地刮起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已经发展出了70多家,随后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并在上世纪90年代便赢得了“环保之乡”的声誉。
环保产业在家乡成功了,但是对于姜达君自身来说,他却最终不那么顺利。
在自己帮助的几家企业获得成功之后,姜达君也下海创业了。
姜达君在1991年成立了自己的环保企业,便是“上海申华环保”,地址不在高塍,而在宜兴市区十里牌,现灵谷化工厂附近。
姜达君凭着自己对环保技术的精通以及在市场业务方面的人脉资源,他非常自信,准备大干一番。
然而技术出身的他对于投资管理却没那么顺手,他自己在上海从事研究,工厂的管理交给其他人,久而久之,姜达君失去了对企业的掌控。随后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疏忽,姜达君差点失去了该企业,最后通过法律手段收回了公司之后,企业已经伤了元气,随后又遭遇投资房地产失败等挫折。
1997年,姜达君不得不变卖了工厂所有的资产。没有了企业的姜达君并不服输,他多年来一直活跃在环保一线,他以过硬的技术和独到的眼光给弟弟姜达敖的企业欧亚华都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也引导其在商业模式上从单纯的设备制造较早地走向了水务投资。
在姜达君人生的最后岁月里,由于身体原因平日里很少出门,中风让他语言表达也存在困难,但是提到环保产业,提到过去他所经历的那些事迹,他总会通过动作、表情表达他的感情。
(晚年姜达君)
姜达君创办的企业虽然没能做大做强,但他指导过的欧亚华都和鹏鹞等环保企业已经成长为国内知名的环保企业。
宜兴环保产业在环科园的引领下也正在奋力地进行新一轮转型。在无锡市,节能环保产业入围16 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正在乘风破浪,努力向地标性制造集群迈进,力争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中树立“无锡地标”。
从青萍之末到千里烟波,人们在感叹地区环保产业的基础和规模时,总会感念姜达君为代表的“星期天工程师”们作出的努力。
谨以此文献给姜达君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