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广式市井美食,煲仔饭绝对排得上名号,而且毫不夸张地说,煲仔饭集合了非常多的广式特色食材与烹饪手法:从广式腊味等料头的选择,到红糖珠油的熬制,再到本地米种的搭配,以及煲仔烹饪的手法,每一个要点,都可谓是广府菜里的经典。
今天,长文一篇,咱们来细说广式煲仔饭的做法,以及做出“饭焦”的详细步骤。
= 何谓煲仔? =煲仔这个名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了网上开广东人和福建人玩笑的一个梗。
实际上,煲仔饭里,并没有小孩…… 煲仔,其实在广东就是小砂锅的意思,广式菜肴对砂锅瓦煲类的器具有着狂热般的偏爱,例如老火靓汤、砂锅粥、煲仔饭、啫啫煲……基本用到的都是这种砂锅类的器具,只不过深浅、釉色、形状会略有不同。
那为什么在坚固耐用又便宜金属器具不用,偏偏要用脆弱易开裂的砂锅煲呢? 这还得从砂锅的性能说起了。 砂锅,其实就是以石英、硅酸盐石、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砂、黏土,经混合后高温烧制的锅具。 这些材质大多导热系数都非常低,例如耐火黏土质材料的导热系数是 0.6 W/cm·K左右,氧化硅的导热系数是0.27W/cm·K左右。虽然不同陶土的材质、配比会对导热系数有一定影响,但总体而言,与金属的导热系数相差差不多2个数量级,我们最常用的熟铁,导热系数差不多是80W/cm·K,更不用说以导热性佳而著称的铜了,纯铜的导热系数接近400 W/cm·K,与陶土可以相差3个数量级。 但另一方面,陶类的储热性能却非常好!以kJ/(kg·K)为单位,铁的比热容是0.44左右,铜是0.38,而陶土(以干泥土的比热容代替)是0.84左右,是金属材质的2倍!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厚底的锅煮汤,不锈钢奶锅熄火了,水很快就不沸腾了,而砂锅煲熄火了,端上桌后汤水还能一直“啫啫”的沸腾的原因。 导热性低,储热性佳,就使得砂锅在慢火“煲”这一领域几乎没有对手。而唯一的天敌,就是容易开裂。
为什么砂锅会开裂?依然是导热性低,储热性佳闯的祸。 砂锅的黏土,搅拌的过程中,一定会混入大大小小的气泡,而这些气泡的多少、大小,决定了这个锅是否容易开裂。 我们都知道,砂锅的导热性很差,而空气,导热性比砂锅还差,仅为0.023W/m·k,比砂锅还差一个数量级。想象一下,砂锅如果仅仅只是底部受热,但却因为隔着很多大大小小的导热性很差的气泡,无法把热量传导给到内部和边缘,这样底部受热与边缘受热相差太大,热胀原理之下,各个部位膨胀系数不同,就会导致砂锅开裂。 而如果烧的过程直接加冷水呢!?没错,热胀冷缩,直接就——砰!保证加一次冷水裂一个。 虽然说气泡的多寡,大部分是天生的,命好拿到的没什么气泡,用的久一点,命不好可能用一次就炸了,但我们依然还是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弥补这个缺陷,怎么做呢?没错,那就是开锅。 新买回来的锅,用浓淘米水,或者直接一杯米加水在里头淘,然后放一个晚上,这样让淘米水慢慢浸润到砂锅里。
接着,把淘米水倒掉,擦干,等大概一天的时间自然风干,开锅就算完成了。
什么原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买回来的锅具开锅说明这么写的…… 不过……我猜啊……这个开锅是为了解决裂锅的问题,那么就是从解决大大小小的气泡入手了,而淘米水是淀粉悬浊液,这些悬浊液沉淀并渗入砂锅后,等到淀粉干后,可能就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气泡部分填充了,也许就是这一点起到了一定作用。 至于平时的养护,最主要的就是避免骤冷骤热,同时不要长期泡水。平时若有烧焦黏底,泡泡水一下就刷掉即可,不要泡着一整晚,不然填满空隙的淀粉可能又重新融化了,这样锅可能就需要重新开了。
= 口味搭配 =如果把煲仔饭的口味理解为盖浇饭的浇头,其实口味都是可以自己选择。但作为一篇介绍,还是有必要把几个经典的口味略微介绍一下。 1.腊味 广式腊味煲仔饭,可谓煲仔饭里经典中的经典,甜味和酒味浓郁的广式香肠,加上甜香的腊肉,是腊味煲仔饭里少不了的两个主角。除此之外,有的煲仔饭里还会加入腊鸭等禽类腊味,或者润肠(猪润,也就是猪肝)等特殊广式腊肠。 自家做的腊味牛肉双拼:
在香港路边吃的腊肠滑鸡双拼:
2.牛肉(窝蛋) 牛肉煲仔饭,也是广式煲仔饭里的扛把子之一,背长肌、牛里脊都是合适的部位,加酱油、姜丝等稍微腌制后,可以激发牛肉本身的香味与鲜味,尤其牛肉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会有汁水溢出,沾着肉汁的米饭也会更具风味。 广式还喜欢在牛肉煲仔饭里加一个鸡蛋,生熟均可,生的话基本就是上桌后食客自己拌一拌,用锅的余热把蛋加热熟,这样一份牛肉窝蛋煲仔饭里就有饭香、饭焦香、蛋炒饭香、牛肉香等各种风味。
3.豉汁排骨 浇头是豆豉粉蒸排骨,由阳江豆豉与猪排骨抓匀蒸熟作为饭的浇头,喜欢吃粉蒸排骨类的也可以选择这个口味,也算是比较经典的。(很少点,没有留合适的图)
4.香菇滑鸡 香菇与土鸡在哪都是绝配,腌制入味后的鸡肉利用蒸饭的同时把鸡加热至刚熟,裹着均匀的芡汁,嫩滑且汁水丰盈,加上香菇本身的鲜味,是这道经典煲仔饭的灵魂所在。
5.其他 至于其他口味也还有很多,比如说黄鳝、田鸡、肉饼……这些都算广式煲仔饭里常见的口味。
如果以上选择还不能满足,你当然也可以自己发挥,但注意,并不是任意发挥,煲仔饭的配料不能太多,需要严格控制好肉出水的量,否则最后可能把饭搞得湿哒哒的,不仅米香不足,可能还没办法起饭焦。 除了这一点,其他的就没太多限制了,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酸甜鲜辣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做。
= 米种选择 =煲仔饭,一煲饭的米要有三种口感,上层浸润肉汁,要有盖浇饭的滋味;中层是粒粒分明的白米饭,伴随猛火煲仔激发的稻香;底下是连片的、如铜镜般的金黄的饭焦,带有薄脆锅巴的口感。 因此,选米就非常关键。 在之前写炒饭的文章里也提到了,我们常用的大米,大体可以分为粳米、籼米和糯米三种,它们的口感差异,主要是因为稻米中所含的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例不同导致的。 直链淀粉,因线性结构而得名,含量越高,则米越不容易糊化,韧度、弹性和粘度会越低;支链淀粉则是因分支结构为主而得名,特点是容易遇水糊化,所以支链淀粉含量越高,则米的韧性、弹性与粘度都会越高。 而作为煲仔饭,粒粒分明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干身的米饭也更容易最后形成脆而金黄的饭焦。所以,为了避免煮完饭之后,饭变成粘糊糊一团,应该选支链淀粉含量较低的。 刚才提到的三种米,按支链淀粉含量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糯米、粳米和籼米,因此,籼米粘性最低,虽然弹性韧性欠佳,却比较干身,是煲仔饭的合适选择。 如何分辨呢?一般外形圆短的米是粳米,比如珍珠米、稻花香、秋田小町等。外形细长的为籼米,主要是包括中国香米、泰国香米、丝苗等,特征是米粒比较细长。
广东做煲仔饭,用外国的米不多,更多还是用的本地的丝苗米,当然如果各位自己在家做不一定要买丝苗,其他籼米也是可以的。
= 酱汁调配 =酱汁,是煲仔饭的灵魂所在,很多简易的菜谱都是教大家调一个酱油水淋上就完事了,但既然要论经典做法就不能太随便了。今天我们来一个相对经典的煲仔饭调味汁——珠油。 所谓珠油,其实就是赤砂糖与酱油熬制的浓稠糖酱油,由于非常粘稠,滴落成珠,得名珠油。 在《鼎爷厨房》里也多次提过珠油,也是用于煲仔饭,因为有酱油又有糖,且含水量已经熬制到非常低,因此滴落到煲仔饭里的时候,碰到比较高温的煲底就会散发出浓郁的焦香风味,就是那种饭店里猛火爆炒时滴几滴酱油后的那种香味。 具体做法也不难,而且可以一次做稍微多一点,反正盐分糖分高,水分少,不易变质,做完可以储存挺长时间的。 以下是两人份煲仔饭的酱汁调味量。若一次做多人的,那么赤砂糖与生抽按比例增加,姜葱蒜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 首先我们调一个姜葱蒜风味的底味,姜片若干,蒜头不去皮三五粒,葱头一把,加少量猪油爆香。
然后把葱切段放入,一并爆香。
当小料炒出香味的时候,加半碗水煮开后,把小料捞起。
准备一勺赤砂糖。
以及一勺生抽。
然后倒入锅中化开。
转小火慢慢熬制,到锅中的糖酱油出现细密的小小气泡的时候,就说明浓稠程度差不多了。
关火后,成型的珠油,用汤勺划一下,可以留下清晰的划痕。
装碗,两人份的珠油就完成了。
所谓的滴落成珠,便是如此。
= 煲它!=煲仔开锅,选定口味,备好米粒,做好珠油,一切就绪,就等下锅了……呼,真不容易。 下面我们以一个腊味牛肉双拼煲仔饭为例,来讲讲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煲仔饭。 1.食材准备 一个双拼的煲仔饭需要准备多少料呢? 大概也就是小半根腊肠,三四片腊肉,加上50-70g左右牛肉即可,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下料,但出水出油多的食材也尽量控制不要下太多。 除此之外,青菜也是必须有的,所以还得洗几根青菜备用,可以是小菜心、油麦菜、芥兰苗等等。 首先,腊肠半根切斜片,腊肉一小块切片。
牛肉切片,里脊、吊龙等背部部位为佳。 或者偷懒跟我一样,用机器刨的和牛片,我用的是澳洲M9胸板,经常用来做火锅或者炒肉片,便宜好用又香。
50g的牛肉,用1g生抽、0.3g盐,0.5g糖,切少许姜丝,拌1g生粉,放一旁腌制备用。
若还打算窝蛋,则准备好鸡蛋一个,放一旁备用。
2.米水配比 接下来,我们要准备好米和水。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决定了煲仔饭的成败,所以大家一定要按步骤来做和测量。 很多菜谱都会说水腌过米1cm之类的话,那是老手说的,一般开店的或者常做的,对自己的锅和米都很了解,基本不会有太大偏差,按以上方法是可行的。 但!对于广大网友来说,每家的锅大小形状不一,米泡不泡水,泡多久,也都会不同,所以很多人经常跟上以上方法做,做着做着,就做坏掉了。 那么怎么做才能保证米水比是正确的呢? 以我用的丝苗米为例,丝苗米一般米和水的比例在1:1.2左右,煮出来的米不会太黏糊糊,可以做到粒粒分明。 我的煲仔用100g是比较合适的,所以我们先称100g丝苗米。(多人份按比例增加)
因为煲仔饭的烹饪过程非常短,所以如果是生米直接煮,则很有可能夹生,因此,我们的米要提前用温水浸泡。
将米洗净后,用温水泡半小时至40分钟,至米粒变乳白色,沥干水份。
此时米粒先不着急下锅,我们先称一下米粒泡水后的重量。以我这一次为例,米粒泡水后,重量增至125g,也就是说,100g的米粒此时吸收了25g的水分了。 好了,我们来做一道小学数学题。 按刚才说的,我们总共需要给100g米配120g的水分,此时吸收了25g水,那么我们还需要再补充多少水分呢? 没错,只需再加95g水即可,请记住这个数字!
3.青菜焯水 青菜,很多菜谱写的是跟着饭和肉一起蒸,但这样做是很容易夹生的,而且菜叶没有裹上油,青菜也不够油亮可口。 因此,我建议在家做的话,青菜先焯水备用。没错,就是类似广式白灼菜心的做法。
首先烧一锅水,建议用奶锅,用水量少一点,加适量的盐(一小盐勺就可以了),以及适量的猪油或植物油。
水烧开后,放入青菜数颗,不宜太多,以铺满一个锅面为上限。
根据菜的大小,焯水30-60秒,此时菜已经有基础的盐味,裹上适量的油,菜叶碧绿,达到半熟的状态,待会只需要最后阶段放入煲内同蒸,熟度就刚刚好了。 菜捞起后放置一旁备用。
4.开火煲饭 开火之前先润锅。可以用猪油或者花生油,在锅底稍微刷一下,可以防止米粒粘锅。我做的是腊味,图省事就直接腊肉加点猪油抹匀就好了。
将泡水沥干后的125g米粒倒入锅内,倒入95g温热水(为什么是95g?请回看上文)。 注意!这里要用温热水,不建议用冷水,否则容易导致锅开裂,原因前面已提及。
盖上煲盖,先中大火煮4-5分钟。 此时如无意外,应该可以看到沿着锅盖开始咕噜咕噜冒着水泡,说明水分已经变少并饱含淀粉,因此容易形成水泡。
揭开锅盖,如果揭开锅盖水分还漫过米粒,那么盖上锅盖再煮一小会。 如果可以看到水分基本干了,但表面的米依然还是水润状态,米粒小孔还有点点水泡冒出,说明此时火候刚好,水分已所剩无几,只剩下锅底少量水还没干,足以用来蒸熟料头。
最后的最后,剩下一个完全不粘的锅底,留给各位品,细品。
= 结语 =一个看似简单的煲仔饭,实际上要做好需要了解的东西一点都不少,这一篇基本也是我反反复复,实验多次的经验总结,希望我走过的弯路,各位可以尽量不再重复走一遍,所以也就啰里啰嗦写了这么长。 煲仔饭有多好吃,这里也不再赘述了,如果你也很喜欢吃煲仔饭,那么按这个方子自己在家做的,步骤对了出品自然不差。 但如果你对煲仔饭这道菜兴趣寥寥,也不用对自己做的煲仔饭有太高的期待。自家味道,其实能做到追平路边老店已算难能可贵,虽然不排除某几次火候特别好超常发挥,或者料更足些,但大体风味上是谈不上超越的。 至于煲仔买回来是不是只能用做煲仔饭,大家也不必太担心吃灰,用途还是相当广泛的,比如啫啫猪肠粉、煲仔芥蓝、鱼头煲等等都是可以做的,以后有空慢慢更新菜谱。 至于什么时候有空……这是个沉重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