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零距离

搜索
查看: 4645|回复: 3

[西点甜品] 去巴黎不知道吃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1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他们令你就像在家里一样,但是又不失一切在外就餐的好处:完美的服务,恰到好处的氛围,还有温暖人心的料理,时时提醒你这种简约纯粹的美好。

——Lindsey Tramuta, 一位居住在巴黎的美国女作家,如是形容传统Bistro

Le Petit Pontoise餐厅 一角


如果说在意大利的众多餐厅中,我最喜爱的是Osteria(翻译为小酒馆),那么在巴黎,让我食指大动爱到骨子里的,就是Bistro(翻译也是小酒馆)了。
人们似乎天生对一切擅长料理的国度抱有偏心的好感,而这些地方繁复精彩的饮食文化,自然也令我无法自拔的迷恋其中。
对于“餐厅”的分类,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一样,有着偏执混乱但自成一派的体系:
除了Restaurant(正规餐厅)这个词,还有Brasserie (小酒馆)、Bouillon(食堂)、café(咖啡馆)、Bistro(小馆子)以及Bistronomie(有高级料理的小酒馆)等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餐厅之间,各具特色,同时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乎身兼多种元素。其实有时候,不那么清晰的界限,正是最迷人的法式特色,不是吗。

巴黎街头各色的小馆子-作者摄


Bistro的定义,是小小的,非正式的,就像你家邻居一样的小餐馆,一般由个人或者家庭经营,在最轻松的环境氛围中让你尝到价格喜人的美酒和传统法式家庭料理。

法国美好年代画家Jean Béraud 笔下的巴黎Bistro


我很喜欢的美国女作家Lindsey Tramuta在巴黎住了多年,写了许多关于巴黎的文章书籍,在《The New Paris》一书中,她很欣慰的介绍了老式Bistro的复兴。
这种曾一度面临危机的餐厅,在新一代厨师的手里,焕发着新的活力。一边最大限度的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一边时时为我们召唤那个熟悉又迷人的巴黎。

《The new Paris》


从右岸走过新桥,沿着塞纳河向东散步,看着在春天的火焰中失去了哥特芒尖的圣母院迥立于初升的夜幕里。

大火后半个月的圣母院,摄于2019.05


这样漫步在左岸无尽的风情中,对比右岸的奢华高档,你会发现路边的小馆子少了一份金碧辉煌的华丽,却多了一份灯火阑珊的温情脉脉。
往右一转,这是一条叫“Rue de Pontoise”的小路。一间最典型的巴黎传统Bistro映入了眼帘。红色的门帘下斑驳的木头门,落地窗映出屋里觥筹交错的热闹。门帘上写着“Le Petit Pontoise”。

在Pontoise路上的一家小馆子


Petit是法语中“小”的意思。<在Pontoise路上的一家小馆子>——这种可爱的有点过分的名字,正是很多Bistro最爱的取名方式。


料峭初春的寒风里,闹中取静的隐世小巷中,你很难不停下来,仔细读一读墙上小小的菜单,再往窗子里望一眼那些脸上红扑扑的正在手舞足蹈的食客,然后推开叮铃铃的木门,探头探脑地对快步走来的侍者问:
“请问,有位子吗 ?”

在巴黎,有些米其林餐厅为了彰显其态度(bi ge),是不接受walk in(不预约直接走进)的,即使当天店里并没有预约满,他们也不会让你坐空着的桌子。

一副吐槽巴黎餐厅排队的漫画:“您好,早午餐的台已经排到下午6点了哟”


相比起来,Bistro虽然经常是客朋满座,但你绝不会体会到生硬的拒绝。店主也许会一脸惋惜地说,“啊我们今晚已经约满了,但是你先等等,我们看看能不能安排一下。”
然后和侍者几个人凑在一块讨论着怎么挪一挪桌子,怎么排一排预约者的时间,以最大的努力避免眼前这咽着口水的客人扫兴而归。

餐厅门口的玻璃上贴满了推荐标志


餐厅进门处


“还好预约了哇”,第一次拜访时,我看着门口等待的一群客人暗自庆幸。那天店主留了一个最佳的靠窗位子给我们。

初次拜访,便是坐在图中这张桌子


蕾丝的窗帘,木色的桌椅,简简单单摆放整齐的杯子和餐巾,墙壁上写满今日特色的小黑板,天花板上昏黄的小灯...
频频举杯兴奋交谈的本地客人,举着三四个大碟子在小桌子间穿梭的侍者......一切都跟脑海中Bistro最好的样子,没有任何区别。
——多么不像话的一次初会啊,
生生竟变成了一场久别重逢。


Le Petit Pontoise现在属于第三代店主Alexandre和他的兄弟,Alexandre曾在多家米其林餐厅都工作过,比如伦敦的Joël Robuchon、巴黎的Grand Véfour
(顺带一提,这家老牌米其林餐厅以前非常出名,但我的体验非常不满意,在我心中不及街边Bistro的十分之一)。
Alexandre过往丰富的经验,让他有机会向许多巴黎名厨学习过,比如明星厨师François Piège、Grand Véfour的大厨Guy Martin、米其林厨师Thierry Burlot、爱丽舍宫大厨Guillaume Gomez等。
最终,他拥有了这家自己的小店。和历代店主一样,不论身边的商店如何更迭,Alexandre都希望这家餐厅可以在拉丁区长久的存在,不仅要传承最传统的巴黎风味,也要用自己和团队的智慧,做出创新的料理。

餐厅一瞥


墙上很不起眼的地方,挂着一副餐厅的小画,正是我喜欢的风格。

墙上挂的小画


而餐厅的小logo,是这个可爱的服务生:卷心菜先生。Bistro便是如此,看似随意轻松,但一切细节都在打动你。

卷心菜先生


最兴奋的点菜时间,在Le Petit Pontoise,所有的食材,从青菜、咖啡到肉类,都是厨师自己挑选的,有着严格的产地选择。
在强调食材原产地以及善用本地风物的这一点上,法国人有着不输意大利人的执拗,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两个地方,在外就餐是一件令人放心、舒心且会心的美好体验。
拜访多次,每次不管是老菜还是新尝试,都超级满意,夸张的说,就算闭着眼睛在菜单上乱指,这也是一家不会出错的店:


切的薄薄的的生扇贝片,配上柑橘类水果,佐以有机橄榄油,味道清淡又酸甜,海洋的气息配着青草香,和淡淡的柑橘类香氛,作为一道用来爽口的小前菜,色香味都有,我是真的喜欢。





来到法国,谁都无法拒绝一顿蜗牛的。这个蜗牛是装在小铜锅里上的,里面奶油浓汤配着一些香草料,蜗牛和小蘑菇粒在下面,捞起来配着奶白的汤喝下去,又脆又弹,真的很好吃。

蜗牛锅




剥好的小龙虾配着一整盘绿色的豇豆角,这道前菜多美妙。法国人爱吃蔬菜这一优良品质真是在欧洲鹤立鸡群。
即使在我最爱的饮食均衡健康的意大利,主要的蔬菜摄取还是得靠大量的番茄,其他地区就别提了,只能点沙拉啃生叶子才能吃到青菜。而能像中国一样,将各种各样的素食食材炖得很好吃,也就是法国人了。
这是一道,一上桌便遭到疯抢,以至于拿起手机拍照时只剩下一半的菜。





​巴黎并不临海,但是得益于西边的诺曼底省,大量出产优良的海产品,所以巴黎的海鲜竟是毫不逊色。这道虾就是一个惊喜,身子上的壳已经剥掉了,用叉子轻轻一拨,便可将头去掉。
入口后鲜甜弹嫩,没有一丝腥气,就像是一只新鲜海虾应该有的样子,即便作为一个海边长大的孩子,这道虾还是给了我极大的满足。





春天怎能不吃鲜嫩的紫洋蓟呢?虽说要吃最棒的洋蓟,非威尼斯的圣埃拉斯莫岛5月初出产的阉摘紫洋蓟莫属,但相比起国内吃不上,法国的洋蓟能吃上也不错了,春日如果是在欧洲大陆,我总归是见到有洋蓟便必点的。
这道洋蓟挞的味道,当然是不差的,但若要穷讲究起来,比起去年春天在威尼斯玻璃岛吃的正宗的圣埃拉斯莫阉摘洋蓟,自是无法比的。但我从不是那讲究的人,能吃已是福气,何必多思。


这道菜还有一个小插曲。并不爱芝士的我们,把挞吃完后便让女侍者来收盘子,她睁大眼睛说,你们怎么不吃完这些帕玛森芝士?我说我们不太爱吃芝士。她把盘子往桌上一放,强势的说:“不行,你们必须吃掉它,这是这盘菜里最好最贵的材料!”
于是我们只得乖乖的把它清扫干净。
这让我想起在捷克小乡村中,曾在一个小小意式café 中吃便饭,我不愿意吃帕尼尼上的mozzarella芝士,那个意大利人店主先是抱着头不可置信的的说:“我的上帝啊你怎么能不爱mozzarella,它是最好的东西!”然后又将三个手指头捏在一起,坚定地说:“你必须吃了它,你吃了就会爱上,你必须吃!”
芝士,真是西方人民心中的白月光,餐桌边的朱砂痣。


如果你只能在巴黎吃一顿饭,只能吃一道菜,那就吃这道炖鹌鹑吧。它已经成为我去Le Petit Pontoise不能不点的一道菜。
第一次点的时候,侍者小哥怕我不知道鹌鹑是什么,还跟我解释:是非常小的小鸡。砂锅一端上来,香气四溢,我直接惊呼这是我点的最成功的的一道菜吧。
三个半只的小鹌鹑铺在上面,下面是各式的土豆胡萝卜西蓝花橄榄彩椒豆角,我似乎还吃到了脆脆的鲜淮山?
孚日山脉的小鹌鹑,肉质紧嫩又爽口,没有鸭子的腥气也没有鸡肉的无聊。它就是餐桌上的巴黎欧莱雅,你值得拥有。







前面讲到法国人爱做青菜的优良传统,那么在这道菜上,便体现的淋漓尽致。又大又厚的扇贝肉,清新扑鼻的普罗旺斯酱,搭配西红柿彩椒荷兰豆还有西蓝花和一些绿叶菜。旅途中的你可以补充到一切自己想要的维生素。
和鹌鹑一样,这个扇贝也是我绝不能放弃的必点清单上一员大将。


让小哥随机推荐了一款酒,因为第一餐吃的是扇贝和鳕鱼,所以小哥搭配的是白葡萄酒,甜甜酸酸冰冰凉凉,喝的不亦乐乎。




正如前面的虾和扇贝,这道鳕鱼块也保持了海鲜的最佳水准。鱼肉虽然清淡,但培根炖的酱汁入味三分,配的恰好。
其实不论再怎么夸赞,无非就是“嫩”、“鲜”、“好吃!”、“好多青菜!”每道菜都夸,夸得都词穷了。还没有哪家馆子,每道菜都能让我满意至此。
鳕鱼虽极好,在这众星云集的桌子上,却也显得默默无闻了。




英国读书时,特别爱吃烤鸡店Nando’s的鸡肉配土豆泥套餐,实惠又好吃,那时便知烤出来的肉汁与嫩滑的土豆泥是绝顶相配的。这道牛小排的味道,意外的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烤鸡,其实一个是鸡一个是牛,除了佐餐的都是柔滑甜香的土豆泥,明明就没有关联的。
这道菜的体量之大,令人惊讶。我们三人同食,肉块切了三大条,差点还没有吃完。当然对于本不爱吃肉的我们,能吃完一大块牛肉已是奇迹。
主要在于这小牛肉又嫩有多汁,切开后,既不带血,也一点儿也不老,可见厨子恰到好处的烹饪手感。所以若是点这道菜,一个人定是吃不完的,最好有人分享。


说到分享,我们习惯一桌子的菜,各自夹到自己的碟中分享吃,而西方人习惯每个菜归属于一个人,各吃各的。有人认为他们的方式更卫生高级,也有人认为我们的习惯更能促进人之间的感情。
其实用什么方法吃,吃得开心便是。我们在Le Petit Pontoise便是保持着大家每个人每道菜都尝试的方式,而这里也是一家不用我特意询问,便心领神会地在每一轮菜上菜前,为我们每人面前摆一个小盘子的店家。
之前在托斯卡纳乡间的一个酒庄晚餐,我和家人互换食碟吃的不亦乐乎,斜方一对金发小夫妇歪着脑袋看了良久,不一会,他们也开始互换碟子,并露出满意的笑容。
其实大家,都是想多尝几个味道的呀。


作为一个甜食大国,法国有很多特别的甜品,其中反烤苹果挞(Tarte Tatin)应当是最有代表性的法式甜品了。
据说是十九世纪时,一位厨娘一时粗心,忘了在做苹果挞的模子底放面皮,发现时苹果已经烤焦了。她灵机一动,干脆在烤好的苹果上加盖了一块面皮,重新放入烤箱。结果这款“颠倒的苹果挞”( La tarte Tatin)便一直流传至今。


对苹果挞偏爱的我,不论在任何餐厅,都在寻找它的身影,而你最大可能吃到苹果挞的店,便是Bistro了,因为Bistro正是保持了法国最传统的菜单呀。
我法国吃到最好吃的苹果挞,是在奥维尔小镇的梵高故居餐厅。而这个小苹果挞,苹果块已经烤成了泥状,配着雪糕球,也是回味无穷。





离开巴黎的前夜,我也将最后一顿晚餐放在这里,侍者小哥对我面熟了,就像是一个认识了很久的朋友,默契得不需要多说话。临走前,
他说:“谢谢你多次光临,不知道你还在巴黎待多久,也许还能再见到你?”
我说:“这是我在巴黎最后一晚啦,也许下次?”
不不,没有也许,下次,必须再见。

热闹的Bristo


*餐厅信息*
名称:Le Petit Pontoise
位置:巴黎左岸,5区
地址:9 rue de Pontoise75005 Paris
预订电话:+33 (0)1 43 29 25 20
备注:最好提前预定(网站可订),可接待素食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1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他们令你就像在家里一样,但是又不失一切在外就餐的好处:完美的服务,恰到好处的氛围,还有温暖人心的料理,时时提醒你这种简约纯粹的美好。

——Lindsey Tramuta, 一位居住在巴黎的美国女作家,如是形容传统Bistr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1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旧爱如梦 发表于 2020-4-21 09:26
他们令你就像在家里一样,但是又不失一切在外就餐的好处:完美的服务,恰到好处的氛围,还有温暖人心的料理 ...

还有诗歌的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1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很有格调,有机会要去试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