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零距离

搜索
查看: 4441|回复: 3

疫情过后,谁的城市会成为下一个鹤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3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鹤岗导演耿军镜头下北方的冬天。/ 电影《锤子镰刀都休息》
  让处在大小城市阶梯中的中国人,看到一种逆向的可能性,看到一座座小城市如何封存矿山、熄灭工厂、遣散年轻人,看到一种有别于主流、但同样值得尊重和关切的人生。就像听到了时代这盘磁带的B面,不带偏见,不带俯视,不带预设,这才是我们讨论鹤岗的最大意义。
  “南来的,北往的,佳木斯的鹤岗的……”朗朗上口的两句,来自一段二人转《擦皮鞋》。九十年代,下岗潮席卷东北,这段讲述下岗工人在街头擦鞋、招揽顾客的顺口溜也随之风靡。
  《擦皮鞋》有很多个版本,有的有鹤岗,有的没鹤岗,毕竟展开地图,大多数人都不一定能马上找得到这座远离中心、以煤炭著称的边陲小城,在这段《擦皮鞋》里,“鹤岗”最大的作用大概是凑韵脚。
  多年后,鹤岗的名字再度为人们所知,是以一种更加怪诞的方式。
  2019年,先是在贴吧“流浪吧”,一名来自舟山的海员直播了自己千里迢迢北上鹤岗、用几万块买下一套房子的经历,随后,一篇名为《流浪到鹤岗,五万买套房》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鹤岗房子白菜价”的说法不胫而走。

  众多平台转载了该文章。
  中国人的情绪又一次被房子挑动起来,不过这次不是因为昂贵,而是廉价。
  人们蜂拥向这座中国东北角的城市,有漂泊不定的人带着几万元积蓄想来寻找一个家,有炒房客好奇地来这里观望,还有网红迎着新闻热点前来,随手买下一套房子,准备抽奖送给粉丝。
  太多的目光聚焦向这里,更多的人隔着屏幕,对着这座城市上下打量、评头论足。在过去这一年,几乎所有关于鹤岗的猎奇观察里,都有当地人疑惑:
  “你们来这干哈呢?”
  眨眼间,2020年过去快四分之一,新的互联网热点层出不穷,当人群散去,鹤岗还是那座孤寂的小城市。但某种程度上,它又已经成为当代人心中一个难以抹去的符号,意味着一种低负累、低欲望、慢节奏的生活,尽管在一些当地人眼中,这种生活未必值得留恋。

日与夜都在煤矿上的人,也有自己对大城市的理解。/unsplash

  前不久疫情汹汹,有媒体关注了一位在鹤岗买房的漂泊人士的后续:因为湖北人身份,他找工作四处碰壁,身上的钱快要耗尽,购房半年后,他又萌生了把房子卖出去的念头。依旧是围绕房子,网友们在评论区又是一阵唏嘘。
  房子,锚定了中国人关于幸福的想象,但有时候也成为缠在身上的枷锁,选择在鹤岗下锚的异乡人,是否还要重新面对风浪?
  “大城市虽然发展快但是压力也很大,小城市生活节奏慢比较安逸,家里只有一个女儿,父母还是跟着孩子走,看孩子想要去哪里工作。”这是一个接受我们采访的鹤岗人对未来的打算,和很多当地中年人一样,他四十九岁,在煤矿工作。

  鹤岗何处
  从鹤岗出发,到北京有一千六百多公里,这几乎与重庆到北京的距离相当,从鹤岗驾车到省城哈尔滨,也需要大半天时间,最近的高铁站和机场都在七十公里外的佳木斯。去俄罗斯倒是很方便,市区北面就有边境口岸。
  和东北很多城市一样,鹤岗的建城史并不算长,依靠资源而兴,与鸡西、七台河、双鸭山同为黑龙江四大煤城。但今天,随着煤炭资源枯竭、人口外流,这几座煤城在一些发展指标上并不亮眼。

鹤岗街景/wiki

  2016年,距离鹤岗不远的双鸭山曾经发生过矿工集体讨要欠薪事件。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鹤岗的GDP都不足300亿元,作为一座地级市,这比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区县甚至乡镇还要低。
  当然,影响经济总量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人口。根据《2017年鹤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当年年末,鹤岗全市总人口刚刚超过一百万,而鹤岗的总面积接近15000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两个广州。
  在这一百万人口中,城镇人口超过八十万,作为对比,经济发达省份浙江2019年城镇化率为刚刚超过70%,鹤岗的城镇化水平之高可见一斑。但对这个地广人稀的城市来说,人口早早集中于城市,没有乡村迁入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房价上涨的动力。
  据央视新闻调查,网络上流传的每平米三四百块的房子,不少是回迁房。2008年鹤岗启动棚改,改造了近十万户平房住户,其中少部分选择了货币补偿,大部分选择了接收回迁房。
  由此,很多本地家庭一下子拥有了几套房子,在基本没有外来人口、本地年轻人还在流失的鹤岗,把房子租出去自然成为一件难事,有房主甚至给出“代缴暖气费,免收房租”的租赁条件。
  棚改后供过于求的情况,也直接反映在了房价上。

鹤岗去年房价/@魅力长春

  当然,即使抛开这些质量较差、位置偏僻的回迁房不谈,鹤岗的整体房价依旧很低。根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去年的一次统计,全国三百多个城市中,鹤岗平均房价2177元/平方米,位列最末。排在这份榜单首位的,当然是一千六百公里外的首都北京。
  于是,当与鹤岗人谈起房价时,基本感受不到他们的焦虑。
  当地一个中年人这样向我们描述鹤岗的房子:“可以说是白菜价,在鹤岗买房完全没有压力,几万可能就能买一个60多平的房子。”

  “在哪生活都有它的好处”
  鹤岗人小昔今年26岁,大学毕业之后在哈尔滨工作,放假的时候会回鹤岗。
  小昔儿时住平房,距离矿区不远,门前的路还是土路,平时扬尘,下雨泥泞,冬天家家户户烧煤,烟囱里烟灰袅袅,积雪上都会落一层黑色。
  煤炭兴旺时期的鹤岗,听上去脏乱、嘈杂,但是蓬勃,甚至能吸引外地人来工作:“那时候很多外地的人都来到鹤岗下井。”

鹤岗南山煤矿路上奇特的雕塑/图虫创意

  “现在矿区已经黄了,平房也都拆迁了,基本没有人居住。地下的煤已经挖得差不多了,年轻人也都离开鹤岗,人少了很多,基本都是老年人留在家里。”
  小昔说,他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基本没有人留在鹤岗,近一点的选择哈尔滨、长春,还有很多去了更远的南方。出走的原因也很简单,“工资低、机会少”。
  这种感受在周边的年轻人中并不是个例。
  25岁的小顾是齐齐哈尔人,他的同龄人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出外打拼,目的地是遥远的北京、上海、广州。除了“就业机会少、薪资水平不理想”,小顾还提出一个理由:黑龙江太冷了。
  “可以看世界等温线,黑龙江省在同等纬度上温度是最低的,冬季温度低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对经济发展不利。另外,黑龙江省目前一大产业是农业,每年只能播种一季作物,所以有将近半年时间是休息的状态,这段时间就有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

每年鹤岗都举办开江节活动,去年的开江节定在4月25日。/图虫创意

  鹤岗全年平均气温不到5摄氏度,夏季最高温也只在三十多摄氏度,冬季最低温却能到零下三十摄氏度。逼仄的发展空间让年轻人选择离开,而冬季的严寒也很容易让有条件的老人眼望南方。
  和年轻人相比,一位在事业单位工作的鹤岗人感受有所不同:“外出务工比例不大,流出方向多为出关进京,目的主要是发展事业、多挣收入。”
  但当说起鹤岗生活体验时,无论是留在本地工作的中年人,还是外出打拼的年轻人,态度都出奇的一致。
  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中年人告诉我们,鹤岗的交通很方便,教育水平不错,有全国百强中学,他对鹤岗的未来很乐观。
  鹤岗人王同学在哈尔滨读大四,他印象中高中母校三年出了两个省状元,一本达线率也不错。从市区出发,去佳木斯坐高铁只要一个小时车程,在建的鹤佳高铁通车后,时间还会缩短。“在哪生活都有它的好处,小城市安逸,但不意味着小城市就没有活力。”
  “现在道路越来越好了,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大城市里该有的,我看鹤岗也都有了,比如一些大的商场,一些很出名的商店,也都进驻到鹤岗,公交很便利,一点不堵车。”小昔很看好家乡正在大力开拓的旅游产业。

鹤岗附近的自然风光

  相比于外界的种种揣测,鹤岗人对自己的城市并没有流露出许多人想象中的悲观,工业时代给这座城市留下的,除了较高的城市化率之外,还有不错的教育和医疗水平。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一项研究中,每万人床位数指标排名,鹤岗超越了许多一二线大城市,排在全国第八,而另一项指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量”,排在第一名的是隔壁的双鸭山。
  在大多数时候,异乡人在脑海中勾勒的鹤岗,和真实的鹤岗,并不完全重叠。

  鹤岗的星星,好像也没有北京的明亮
  1999年,鹤岗市做了一个决定,将《锦绣鹤岗》确定为市歌,演唱者是从鹤岗走出去的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兴安岭高,龙江水长;林海捧山珍,沃野涌金浪;摩天壮志,金鹤翱翔……”歌词流露着北国大山大河的气概。
  也是在那一年,哈尔滨人黄宏在小品里对着全国观众说了一句:“咱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算是在二十世纪的尾巴上,为白山黑水的东北留下一句注脚,让很多东北人至今提起来还有点伤心。
  鹤岗安逸的城市生活,终究没有留给年轻人太多打拼的空间,自然也拦不住他们闯荡的脚步。2017年,鹤岗60岁以上人口超过二十万,占比22.4%,人口结构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黄宏在1999年的春晚上表演小品《打气儿》。
  去年,有鹤岗的民谣歌手写了一首名为《鹤岗》的歌,比起市歌的雄浑,这首歌的视角放得更低,像是写给今天的鹤岗年轻人:“我翻过拦不住我的围墙,我总想买张车票去远方……鹤岗的星星,好像也没有北京的明亮……而那座城市却变得那么空,摇摇曳曳守在风中……”
  从更高的维度来看,这也可以是一首写给所有身在大城市的小城人的歌,歌词中的鹤岗可以替换成东北、西北、西南的很多城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化率尚不到20%,四十年过去,这个数字已经接近60%,是谁填补了大都市越来越大的空间?当然是无数个鹤岗中的无数年轻人。如此看来,无论煤炭在今天是否依然兴旺,出走都是一代人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绵延四十年、覆盖全中国的大潮流中,鹤岗不是个例,它的邻居佳木斯、齐齐哈尔、双鸭山们也不是个例,所有曾有过小城市生活经验的人们,大都有着相似的感受。
  “石太高速公路,刚出河北,甫入山西,娘子关的路牌标志忽现于前……煤厂及火力发电厂,黑烟滚滚,空气中饱含煤渣味,沿途皆是运货大车,不乏运煤的,运易燃爆化工用品的,如史前巨兽纷纷奔过。”
  科幻作家韩松在一篇文字里如此描述从河北进入山西的一段路,他笔下这段灰败的景象,属于山西省东部的阳泉市,这里产煤,发电,但是用煤用电的人,很多都没有听过它的名字,直到刘慈欣的出现。
  很多人知道写科幻的大刘是阳泉人,但不知道当初网络还不发达时,大刘为了查阅一任教皇的资料,跑去了北京,往返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显然,小小的阳泉满足不了他,近在咫尺的太原也满足不了他。

高楼与城中村的边界,是不少城市都能看到的景观。/图虫创意

  房价,很多时候只是城市形态变化后的一个表征,是果而不是因。和鹤岗相似,因铁路和煤炭而兴的阳泉,也因为铁路和煤炭而冷寂。作为地级市,阳泉市几千元的房价同样能让东部发达地区的人们惊掉下巴。
  当然,如果你抱定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那么城市的肌体与人一样,也会度过精力旺盛的青春期,也会迎来漫长的衰老。
  比如鹤岗人殷秀梅,也和很多东北人一样,祖籍山东。若干年前,闯关东的人们一路跋涉,若干年后,东北人又如同候鸟般南下,时光流转,人来人往。
  小昔说,大城市接触的人多,看到的事多,学到的东西也多。他未来没有回鹤岗工作的打算,在外地有了房,也会把父母一起接过去:“父母没有什么想法,我去哪工作他们都支持。”
  除了王同学有回家乡的打算之外,我们采访到的几位小城青年,在同一个问题上,几乎给出了完全一致的答案。

  房,房,房
  几年前,“逃离北上广”的说法风行一时,但热度过去之后,再也无人提起。小城市的房价让人羡慕,但羡慕过后,大多数人依然梦想着在大城市有一所自己的房子。
  因为人们都明白,在大城市,房子不只是用来居住的,落户、婚姻、安全感、养老、育儿、教育、社会地位……漂一代所遇到的大多数焦虑,最终都落在房子这个结点上。
  房子几乎成为一切关于中国城市讨论的最后落脚点,因为这是所有人都不得不关心的问题。一套大城市的房子和小城市的房子,所包含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前者意味着更高的成就,或者更沉重的代价,于是狂飙突进的房价也让来到大城市的小城人,不得不在跑道上一再加速。
  就拿棚户区改造来说,大量的拆迁户,让人口流出的鹤岗房价一降再降,却让热门城市杭州的房价一飞冲天。

杭州西湖文化广场/图虫创意

  2015年4月,杭州发布《关于大力推进住房保障货币化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行货币化棚改。于是一夜之间,拆迁造就了一批暴富神话,杭城多出一批手握资金、到处看房的拆迁户。
  当年年底,杭州的平均房价还在每平米1.6万元左右,到了第二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2.2万元,第三年已经接近3万元。
  去年八月,杭州地铁施工发生渗漏水,导致路面塌陷,两栋居民楼墙体开裂。如此险象环生的一幕发生后,网上竟然出现不少羡慕的声音:这几栋楼的居民可以拆迁了。
  看来,拆迁带给杭州人的印象,要比楼房开裂还要深刻。
  为高房价买单的,自然是源源不断涌入大城市的年轻人,这或许也是近两年来一批二线城市抢人大战的原因之一。

  《安家》里轻松交易老洋房,现实世界中让人望而止步。
  最近热播的卖房剧《安家》,看得大城市的年轻人鼻涕一把泪一把,住在小城市、习惯了安逸的观众却颇多不解:“那么贵的价格,背半辈子贷款,图什么呢?”
  如果说,曾经城乡二元格局是中国人人都关心的话题,那么今天,大城市和小城市阶梯式格局,则是所有人在求学、就业、定居、置业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轻人,或许可以用一个案例去说服他们的父母:2009年6月27日,上海一栋13层的在建住宅楼整个倒塌,这就是被热议一时的“楼倒倒”。
  十年过去,“楼倒倒”地段的房价已经飙升到了六七万元一平米,跑赢了利率,跑赢了股市,跑赢了猪肉,跑赢了多少人的青春。

  下一个鹤岗在哪?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很火,《人生第一次》。
  第一集讲出生,第二集讲上学,第三集讲成长,讲到第八集,到了买房。这集的主角,恰好也是一个来自东北的姑娘,硕士毕业在北京工作。为了买房,自己家出了点钱,男友家出了点钱,加上二人攒的钱和贷款,终于在这集的末尾,在北京买上了一所小房子。

  安个家,才有后盾。/ 《人生第一次》
  最让人唏嘘的,是这集的摄影师是北京土著,在拍摄中,他忍不住感慨起来:“您是来北京工作的,属于北漂,其实是对城市没什么安全感,我们属于从小在北京长大的,整个世界观形成就是依附于这座城市的……”
  一旁的工作人员问:“你在北京有房,感受得到他们这种想法吗?”镜头一转,不知道摄影师是否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最后采访的小白是双鸭山人,在上海读研究生,她说大城市的房子贵,普通家庭可能连首付都承担不起,她也怀着大城市的忧虑:“总是有种漂泊的感觉,父母年纪大了也是要考虑更多的东西。”但有一点很明确:“我应该不会回家乡工作。”
  谁也无法预测,哪座城市将在2020年,复制这种“走红”,但对照鹤岗,对照无数个渐渐沉寂的小城,我们还是不得不感叹,中国人在城市之间的跳跃,就像是一场紧张的接力,背负着整个家庭的财富和期许。
  对于从小城市怀着憧憬来到大城市的人们来说,比他们的家乡会不会成为鹤岗更重要的,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是否足够坚韧。
  对于一出生就在大城市的人们来说,鹤岗的故事,或许也能让他们对自己的租客、自己的同事、与自己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多一些理解。

总不能每个城市都“一样大”。/图虫创意

  让处在大小城市阶梯中的中国人,看到一种逆向的可能性,看到一座座小城市如何封存矿山、熄灭工厂、遣散年轻人,看到一种有别于主流、但同样值得尊重和关切的人生。就像听到了时代这盘磁带的B面,不带偏见,不带俯视,不带预设,这才是我们讨论鹤岗的最大意义。
  如果在一种单向度的生活中感到疲倦,那要庆幸中国如此广袤,我们还有鹤岗,那里没有大城市的很多东西,但那里同样有许多人的朝朝暮暮、平凡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