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通常的说法,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其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2个字小人如见其壶。 另一说法是宜兴紫砂壶始于宋朝。其根据1976年宜兴鼎属镇地区的羊角山发掘出一条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而推断。另外又有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喜共紫吟且酌,羡君洒有余清”的诗句。梅尧臣也有诗加以赞扬“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从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具有断代的参考价值。
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同时,它又是实用品。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据专家介绍,一把紫砂壶准确地说共有钮、壶盖、壶腹、壶把、流嘴、足、气孔等七个部位。而从制作的工艺上细分,足有圈足、钉足、方足、平足之分;钮有珠钮、桥式、物象钮等三种。壶盖有嵌盖、压盖、截盖;把有单把、圈把、斜把、提梁把,其形真可谓纷繁多样。历代流传的紫砂壶形制都有一定名称,至今还有数十种流行。如洋桶、一粒珠、龙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鱼儿龙、寿星等,仍普受欢迎,制作紫砂壶的原料——一紫砂,是颗粒比较粗的陶土,含铁、硅量较高。 从颜色分为三种一种呈紫红色和浅紫色,称作“紫砂泥”,烧成后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种呈灰白色或灰绿色,称作“绿泥”,烧成后为浅灰色或灰黄色。还有一种呈红棕色,称作“红泥”,烧成后为灰黑色。紫砂壶有各种颜色,这是紫砂在高温烧成后呈现的各种各样的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红、闪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
|